年级:高中三年级作文 字数:1984 作者: 时间:2025-03-05
一、引言
本文运用JefVerschueren提出的语用顺应论,通过语境关系顺应、语言结构顺应和顺应的动态性三个视角,研究和分析莫言《生死疲劳》中的文化负载词。
二、文化负载词
每一种语言都有“文化负载词”,这类词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。MonaBaker(2025)认为,文化负载词是“源语中表达的概念在目标文化中可能并不存在。这种概念可能是抽象或具体的,可能与一种宗教信仰、一种社会风俗或一种食物有关。这种概念被称为文化特性(CulturalSpecific)”。
三、顺应论
JefVerschueren(1987)提出顺应论,他认为语言有三种特性:变异性、商讨性、和顺应性。同时,他认为在语言的顺应过程中,有四个方面的不同顺应。第一个方面是语境关系顺应,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达到顺应。其次是语言结构顺应,语言结构顺应是指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达到顺应,在语音、句型、语体等方面都要达到顺应。再次是顺应的动态性,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。它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语言使用的时间、社会关系和语篇结构等因素,翻译时必须顺应具体的语境以及具体的语言结构。其中动态顺应是Verschueren语用学观点的核心内容。
四、顺应论视角下《生死疲劳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
1、语境关系顺应
在翻译中,译者要顺应的不仅仅是原文所描写的世界,同时还要顺应译文预期读者的世界,这样才能达到交际和语言的顺应。
例1.原文:??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,痛苦之状,难以言表。(莫言,2025:3)译文:?Itumbledandturnedandsizzledlikeafriedchickenforaboutanhour.(HowardGoldblatt,2025:3)“半个时辰”在这个语境中并不是具体的时间的表达,而只是表达所受煎熬的时间之长。这是中国古代表示时间的一种表达方式,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葛浩文在译文中将“半个时辰”翻译为了“aboutanhour”,而不是具体为“halfoftwohours”,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,而且把时间模糊化而不是具体化,更好的体现出“饱受煎熬”以及“这半个时辰的时间不好过”这一层语境意义。
例2.原文:你们俩可以破罐子破摔,但你们的孩子?(莫言,2025:22)译文:Youtwocanactrecklesslyifyouthinkyourownsituationishopeless,butyouhavetothinkaboutyourchildren??(HowardGoldblatt,2025:26)“破罐子破摔”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,在这个语境当中,是指不思上进,在英语中,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,葛浩文在英文译本中把这句话翻译为“actrecklesslyifyouthinkyourownsituationishopeless”很好的把握并传达了其在该语境中的.内涵,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原文的意思。
2、语言结构顺应
在语言结构中,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语音、词汇、句子、段落、语体等特点对原文进行理解与把握。
例1.原文:我说,古人曰:人有十年旺,神鬼不敢傍。(莫言,2025:13)译文:There’sanoldsaying:Amanhastenyearsofgoodfortunewhenheneedfearneithergodnorghost.(HowardGoldblatt,2025:15)在这句话中“旺”和“傍”在音韵上形成很好的押韵,在译文的处理中,葛浩文用“god”和“ghost”这一对词语,巧妙的形成首韵,在英译本中很好的弥补了原文中的音韵效果。
例2.原文:??东墙西边有阴凉?仰着睡觉烫脊梁?行善总比为恶强?回家去问你的娘。(莫言,2025:19)译文:Thesunemergesandlightsupthewesternwall,Thewesternedgeoftheeasternwallischillyasfall.Flamesfromtheovenheatthebedandthehall,Sleepingonthebackkeepsthespineinitsthrall.Blowingonhotporridgereducesthepall,Shunningevilanddoinggoodmakesamanstandtall.IfwhatIamsayingyouheednotatall,Goaskyourmotherwhowillrespondmycall.(HowardGoldblatt,2025:23)这一段文本韵味十足,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有押韵的效果,而在英译本的处理上,葛浩文也采用了尾韵的处理方式,分别用了wall,fall,hall,thrall,pall,tall,all,call在语篇中形成尾韵,读起来朗朗上口,很好的保留了原文的音韵特色。
3、顺应的动态性
在顺应论的三个方面中,顺应的动态性是核心。对于文化负载词,译者在翻译时要将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在内。
例1.原文:你知道谁是蓝解放吗?(莫言,2025:16)译文:DoyouknowwhoLanJiefang——LiberationLan——is?(HowardGoldblatt,2025:19)小说中的人名“蓝解放”体现了我国当时的历史背景,这里的“解放”暗指中国人民打倒帝国主义,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层含义,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接受问题,葛浩文把这一个细节处理为“LanJiefang——LiberationLan”,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,巧妙的表达出了这一深层含义。
例2.原文:??他却成了赤贫农,革命的先锋。(莫言,2025:28)译文:?hewas,aredder-than-redpoorpeasant,afrontlinerevolutionary.(HowardGoldblatt,2025:34)“赤贫农”指的是穷困潦倒的农民,有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,与直译“poorpeasant”相比,葛浩文的翻译“redder-than-redpoorpeasant”很好的表达了赤贫农在当时中国存在的历史背景。
五、总结
本文通过实例分析《生死疲劳》及葛浩文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,证明了顺应论对文化负载词所承载文化内涵的翻译的指导作用。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时候,在保留文化元素的同时,还要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问题。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归化、异化以及归化和异化相补充的方法。同时作为顺应论的核心,动态顺应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实际的语境和实际情况,对文化因素进行灵活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