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高中三年级作文 >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感800

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感800

年级:高中三年级作文   字数:2812   作者:   时间:2025-03-05

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,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大型文化节目,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,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,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、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,第一期选择的是“政书之祖,史书之源”的《尚书》,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,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几篇关于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的优秀范文,有需要的同学们,可以参考一下。接下来就让小编带着大家去具体看看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吧!

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一

历史长河未息,时间长流不止,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,弦歌不辍。《典籍里的中国》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,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,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,溯源华夏文明,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,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。

第一期讲述的是有“政书之祖,史书之源”之称的《尚书》。《尚书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,被后世代代传诵,离不开一个人——伏生。

从小读《书》的他深知其中好处,秦起焚书之火,伏生家藏一本《书》。不久战乱,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。路遇兵劫,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;天寒地冻,妻子嚎哭哀求,宁愿受冻也不愿烧《书》取暖。几经辗转,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《尚书》藏于古宅壁中。颠沛二十年,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,只剩二十八篇。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,被晁错记录下来,才逐渐成为现在的《尚书》。

为什么《尚书》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?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?从《尚书》中,我们看到周武王称“尔戈,比尔干,立尔矛,予其誓”的豪情壮志;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,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;我们汲取“满招损,谦受益”的修身之道;也能收获“民为邦本,本固邦宁”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。但更为重要的,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“大禹定九州”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,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,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。就如钱宗武所说,“读《书》,知先贤之政之本,知朝代兴废之由,知个人修身之要。”又如蒙曼老师所言:“什么是中国?中国不仅是孔子、伏生,还是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,是敦睦九族,协和万邦。”

“典”即规范、典范,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。余秋雨曾说过,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。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,而是文化的。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,是现代民族精神、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。它指导我们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。文化溯源。我们只从何而来;典籍研读,我们知未而来;投注当下,我们知去向何方。

古典是晦涩难懂的,文化是深沉深刻的。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,像伏生一般传其书、明其义。除此之外,还要守正创新,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,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,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,进而传承。这也许就是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之意义所在。

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,对华夏文明的热爱,践行君子之道,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!

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二

当我从远处缓缓走近浮生时,我看清了这位年逾九十的老先生,须发皆白,双目混沌,风烛残年,人已老。

我向先生作揖,言明是千年之后的读书人。先生明显十分惊诧,但开口第一句的激动,我永远忘不掉。他问:“两千年后,你们还读《书》吗?”得到肯定回答后,他苍老的脸上绽放的快活意气,仿若少年。我又一揖:“先生,晚辈特向您请教《书》好在哪里。”先生同意了,他缓缓动身,与我一起走近《书》。

“圣旨到。”高亢的号声与“长者免礼”一同响起。是晁错来学《书》了。我退在一旁,眼看先生慢慢慢慢垂首,颤声恭送晁掌故。先生久久地停在那一处,九十年的残烛在这一刻被重新点燃,火光灼灼,是热爱在闪耀。我不禁热泪盈眶。《书》的传承火把已在二位手中交接,从伏生传经一直燃烧至今,从未熄灭。

先生带我走近《禹贡》。“禹敷土,随山刊木,奠高山大川。禹敷土,随山刊木……”先生一直喃喃着。华夏有九州,九州之广,在禹时期,可谓无敌。禹以疏通之法治黄河,后定九州,“芒芒禹迹,化为九州”,禹之贡献历数三天三夜也无尽之华夏何为一体?自古就是一体。泱泱我大华夏,从禹之九州繁衍至今,历千年不衰之由,从《书》中,从先生这等读书人身上,可窥一隅。

先生与我走近《牧誓》,“称尔戈,比尔干,立尔矛”的豪言犹响在耳。武王正要伐纣,忽天降暴雨,又逢龟甲言凶,人心惶惶。此时却有商朝人民来见,一人言:“纣王听说圣人心有七窍,故剖比干,取其心。”剖比干,取其心!纣王非人哉!万军一心自强于七十万条各异之心。武王无疑必胜。“惟民邦本,本固邦宁”唯以民为本,才能真正“王也”。

先生自言愧于妻、子、女。子以命相搏于劫匪,死于乱军之手,换回《书》一车安然;女儿险些饿死;逃荒之人悲苦,在极冷之天,人们甚至想烧《书》取暖,身患重病的妻声嘶力竭地阻止人们,那一车《书》不再仅仅是书,而是儿子的命,重逾自己的命。二十年流离在外,二十年远离故土,先生一回故乡,仍一心找书,哪怕仅余二十八篇。

先生与我一起漫步于现代图书馆,望着吟诵“禹敷土”的孩子们,先生只顾呆呆依杖而跪,欣然泪眼殷殷望着这簇新火。孩子们已走,先生却久久不动,我望着失神的先生,失语。

“所以我能不舍命护尚书?”“不能。”

“尔等能忘九州乎?”“不能。”

“华夏能不伟大如斯?”“不能。”

读《尚书》,知先贤执政之本,知朝代兴盛之由,知个人修身之要;学伏生,立时代之潮头,通古今之变化,承华夏之筋骨。

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三

整个节目中,最打动我的还是伏生跟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的部分。

秦焚书以后《书》仅剩国藏和伏生家藏两部,后又遭遇项羽火烧咸阳,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。

在浩瀚的历史大潮中,任何一个个体都显得微不足道,无比渺小。

可是伏生却视《书》如命,凭一己之力用生命护《书》。为逃兵荒伏生带着家藏的《书》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,途中他的儿子为护《书》死于兵劫,妻子为护《书》病故。

老戏骨倪大红饰演的伏生在回忆这段坎坷时欲哭无泪的陈述,将伏生以命护《书》之艰难刻画的入木三分,看得我泪流满面。

虽后世发现了《书》其他留存的版本,但那一刻对他来说,华夏文明的传承的重担压在了他身上。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诠释了“薪火相传”。

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决绝的力量?一定是《书》中的思想鼓舞了他,一定是《书》中的智慧塑造了他。

后人评价:“汉无伏生,则《尚书》不传;有《尚书》而无伏生,人亦不能晓其义。”

所以,与其说是伏生和家人以极强的愿力以命护书,这又何尝不是华夏文明在一个微小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惊人生命力?

能够绵延五千年历程,这是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,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真理。

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00字的相关资料信息,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!

评论 (0)

最新作文
[看图]

金锁记――七巧的爱情,金钱,亲情

2025-03-19
[话题]

遵纪守法好少年

2025-03-19
[话题]

关于中国梦的

2025-03-19
[叙事]

满洲里之行

2025-03-19
[话题]

我爱我的国家—中国

2025-03-19
[话题]

一个母亲的谎言

2025-03-19
[叙事]

风筝的追求

2025-03-19
[话题]

不报怨

2025-03-19
[写人]

她7

2025-03-19
[写人]

善良表弟

2025-03-19
精选作文
[诗歌]

低语的父亲

2025-03-17
[诗歌]

各自远洋

2025-03-17
[诗歌]

宇宙冰空

2025-03-17
[诗歌]

纪念辛亥革命

2025-03-17
[读后感]

奥运感想

2025-03-17
[演讲稿]

玉树地震演讲稿

2025-03-17
[读后感]

看电影《地道战》有感

2025-03-17
[读后感]

看《名侦探柯南》有感

2025-03-17
[读后感]

读《海水淡化中淡化废水处理》有感

2025-03-17
[读后感]

梦想有双翅膀

2025-03-17
请在APP中进行此操作
扫描二维码下载APP
好学生作文APP下载